有人破产抛售,有人再获融资,E-bike出海时代真的来了吗?
2024-10-24 14:27:46
E-Bike这个词相信很多人已经不再陌生,几年前在欧美爆火之后,腾讯、阿里、大疆等大厂纷纷以投资或是直接下场的方式切入E-BIKE赛道,让其在全球市场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。
但随着E-Bike明星企业VanMoof宣布破产,以及部分相关企业的战略收缩,大家又对E-bike赛道的发展潜力产生了新的疑问。
真实情况到底如何,曾经预测的千亿市场规模是否又只是泡沫一场?今天笔者就从宏观市场和微观企业的发展情况,带大家一探究竟。
01
中国是出口大国,欧美市场依旧可观
作为闻名世界的制造大国,在供应链优势的加持下,中国一直是生产E-bike的主力军。
目前全球E-bike生产中,有60%的份额被中国品牌占据,而根据市场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公布数据,2022年中国E-bike整车出口达到996.13万辆,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21%。
我国E-bike的核心生产基地浙江,2023年的E-bike出口额就达到了39.1亿元,且来自海外的订单增幅保持在20%以上。
接下来看看全球市场情况。
根据Statisa的最新数据,2024年E-Bike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50亿美元,2030年将达到622.5亿美元,预测期内将以接近10%的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增长。
其中,欧美是E-bike的主要消费国。
另一项Staitsa的数据显示,2023年欧洲E-bike销量为516万辆,其中德国是欧洲地区最大的E-bike市场,其市场渗透率已经突破25%,高于欧洲平均水平。
美国方面,根据亚马逊最新公开的一份报告,2023年成人E-Bike在美国亚马逊平台销售额达到28亿元,同比增速达到57.3%,且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E-bike在美国的销量就已经超过了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。
从我国出口数据,以及全球市场规模的预测情况来看,E-bike市场总体仍处于稳步上涨的势态,且还存在大量的市场潜力亟待释放。
02
面对动态的市场,企业也要适时而动
让我们再从企业微观层面,看看E-bike赛道近年来的发展情况。
几年前在E-bike市场热度的驱使下,大量企业涌入这个赛道,尽管市场前景广阔,却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在其中立足。
前文提到的Vanmoof,曾经被誉为“E-Bike界的特斯拉”,在2021年宣布获得1.28亿美元投资时,还曾高调称自己为“最有钱的E-Bike企业”,可以说一时风光无两。
Vanmoof诞生在被称为“自行车之国”的荷兰,其成立时就将目标定位在高端市场,甚至计划在未来生产出可以替代汽车的产品。
理想很丰满,可惜现实很骨感。
2021年,Vanmoof亏损1190万欧元,2022年亏损直接扩大到7000万欧元,2023年7月,正式宣布破产,最终面临被收购的命运。
造成Vanmoof亏损的重要原因,是大量的国际扩张支出,以及提供维修服务和定制化产品所需要的高额成本。
有人忧愁,有人欢喜。
除了Vanmoof外,另一家来自比利时的E-Bike企业Cowboy也曾面临过同样的困境,都因为快速扩张和高定价策略造成了连续的巨额亏损。
市场降温需求暴跌之下,Cowboy意识到必须作出调整,因此将产品配置分级,推出了更多低价型号扩展下沉市场,而Cowboy也终于在2023年7月扭亏为盈,并表示2024年可以实现全年盈利。
我们再将视角拉回到国内,拥有敏锐商业嗅觉的中国E-Bike企业,发展情况似乎要顺利得多。
以在今年7月刚刚获得千万美元融资的中国E-Bike品牌URTOPIA为例,其作为成立于2021年的初创企业,已经成为中国E-Bike出海的一个典型代表。
靠轻量化和智能化打造差异化产品,是URTOPIA一直在坚持的市场战略,今年URTOPIA更是将AI融入自家产品当中,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载Chat-GPT的E-Bike,尽管只是语音交互系统,却也让这个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中声名大噪。
目前URTOPIA推出的几款产品,定价在1999-2999美元之间,和国外动辄数千美元的E-Bike产品相比,显然性价比要高得多。
尽管2023年的实际营收并未公布,但根据其去年8月披露的一份资料,URTOPIA预计2023年营收将达到3000万-4000万美元,结合其今年获得了资本第二笔投资来看,这个目标大概率已经完成。
差异化的产品路线,加上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定价,让URTOPIA能够轻松俘获目标消费者的青睐,而中国成熟的生产和供应链体系,则为其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,这也是URTTOPIA成立几年能快速崛起并持续获得资本信赖的原因。
从企业微观的视角来看,E-Bike市场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过去,在前几年赛道火热时期蜂拥而入的企业也迎来了洗牌期。
想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去,企业就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,顺应市场变化的方向适时而动,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竞争力,而中国E-Bike企业天然就具有一些优势。
03
背靠大树好乘凉,打铁还需自身硬
一辆E-Bike通常由电机、电池、电控三项核心零部件,以及外加车架、轮胎、变速器、前后减震等其他零部件组成。
作为一种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,能否做好供应链管理对E-Bike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,而中国的E-Bike企业们,天生背靠中国制造这棵已经成长了几十年的大树。
E-Bike虽然与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不是相同的产品,却在零部件配置和生产技术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国,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生产经验。
因此,中国E-Bike企业可以在原材料供应、零部件制造、整车组装等环节,获得更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,在全球市场比其他海外厂商更具供应链竞争优势。
虽然中国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,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更加高端的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上,中国的供应链仍然存在巨大的不足。
根据公开数据,光E-Bike的变速器系统,中国每年就需要进口200多亿元,而更为的核心的电机零部件则几乎全依靠进口,如高端E-Bike更常用的中置电机,博世、禧玛诺等国外零部件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90%。
如果无法在高端零部件上进行突破,中国向全球出口的E-Bike产品要么只能聚焦在低端型号上,要么就是因为成本、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的原因,被头部上游企业“卡脖子”,从而影响中国在高端E-Bike产品上的研发、制造和出口。
想要将E-Bike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,中国E-Bike产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,但幸运的是,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踏上了这条道路。
如来自佛山的零部件厂商洛梵狄,成功在今年推出了轮毂电机电变内三速,据称全球目前仅有不到5家厂商具备电控内变速器的自有专利技术,而洛梵狄为了研发相关产品已经投入了数千万资金。
再比如无人机头部大厂大疆,今年7月3日在EUROBIKE2024欧洲自行车展上发布了专为E-Bike研发的电助力系统“DJI Avinox”,同时为了验证自家产品在整车上的性能,更是直接参与了E-Bike品牌Anflow的孵化。
出海二字的目的,是将中国智造的E-Bike销往海外,因此除了上游外,做好供应链下游的管理对出海的E-Bike企业来说同样重要。
在中大件出海领域深耕多年的西邮物流,已经凭借全球700万平方英尺的自营海外仓,以及专业的E-Bike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,成功帮助数十家E-Bike企业远销海外。
为了更好地助力中国智造的E-Bike走出国门,西邮物流还将启动了E-Bike巡回系列活动,10月31日将在深圳举行第一站“E启邮行·BIKE驰深圳,eBay 2024年深圳E-Bike卖家私董会”。
第一站活动不仅邀请了eBay平台官方分享E-Bike的销售数据和上架入驻政策,西邮物流也将在现场为E-Bike企业带来“E-bike品类分析与密集存储解决方案”主题演讲,为大家解答E-Bike出海运输及仓储方面的疑问。
除此之外还有财税支付、E-Bike产品认证方面的主题演讲,扫码下方长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报名,本次活动为私董会形式,报名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。